当前位置: > 论文中心 > 教育论文 >

高中文学名著阅读的缺失与回归

时间:2014-06-10 14:24 点击:
摘要 文学名著阅读在福建省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分量,在高考中更是举足轻重。随着新课改的展开和深入,文学名著阅读及考察的弊端慢慢露出冰山一角。尽管阅读篇目有所缩减,但仍显窘迫,背离了设计初衷,无法挽回缺失的局面。必须看清其中原因,才能提到回

  摘要 文学名著阅读在福建省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分量,在高考中更是举足轻重。随着新课改的展开和深入,文学名著阅读及考察的弊端慢慢露出冰山一角。尽管阅读篇目有所缩减,但仍显窘迫,背离了设计初衷,无法挽回缺失的局面。必须看清其中原因,才能提到回归上来;而如何回归,又是件亟待解决之事。总之,文学名著阅读的改革已经是当务之急,须从长计议又须落到实处。

  关键词 名著阅读;缺失;回归;评价模式

  自新课改开始,文学名著阅读进入了福建高中生的学习领域,进入了高考考试范围,自然也接受了高考指挥棒的指挥。从一开始的叫好受捧到现如今出现不同的反馈声音,虽是情理之中,但也暴露出文学名著阅读的相关问题。归纳起来,可以说是缺失与回归的问题。首先必须说明的是,本文的“缺失”,即缺少和迷失,缺少是量的问题,迷失则是方向性和设计性的问题;回归,即如何回到理论设计的初衷和阅读的本质上来。

  一、为什么会缺失

  1.家庭阅读环境及氛围的缺失。在当今的家庭里,各类图书储备量很低,尤以文学名著为最。这必然导致高中生在其中不能“耳闻目睹”,家庭阅读环境及氛围也就缺失了。大量家长会选择给孩子购置电子产品如笔记本电脑、苹果手机等,却没有做好引导,为孩子身陷网游社交埋下祸根。这进一步排斥了文学名著的阅读,缺失也就越大。

  2.阅读载体及信息的多元化,使文学名著阅读边缘化。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进步,大众的阅读载体摆脱了单一的书籍,向无纸化电子化发展。阅读信息也繁杂多样,良莠不齐,大量追求眼球文化,快餐文化。在此形势下,文学名著阅读的空间逐渐被压缩挤占,走向了边 缘化。

  3.教育考试考评的制约。以福建语文为例,明确了高考必考的文学名著篇目,每年的《高考考试说明》都对文学名著阅读的考查题型和分值(10分)作了明确。那么在高考的指挥棒下,赋予了文学名著阅读考评巨大的功利,教育者及受教育者并不是潜心去阅读,而是“扒分”“扒题”,文学名著阅读变得支离破碎。

  二、如何回归

  1.文学名著阅读面临功利性阅读和养心智阅读的矛盾。从2007年开始,文学名著阅读进入了福建高考语文科目,赋分10分,题型为简述题和选择,以后的年份做了微调,但分值不变。推进福建高考语文改革的主导者们,初衷是要扭转文学名著阅读薄弱的局面,拓宽高中生的文学视野,提高其文学素养。从这层意义上讲,文学名著阅读是养心智的阅读。但这只是主导者们的看法,其他群体的看法呢?在出版社、书商眼里,这产生了巨大的利益链,从原著印刷到练习的出版,创造的是巨大的经济效益;在老师和学生眼里,这是不敢拒绝的分数,这是关系到前途命运的分数。那么,从这层意义上讲,文学名著阅读是具有强烈的功利性的。不可否认的是,“功利性阅读,正在败坏着中国孩子的阅读品位和胃口,甚至可能造成他们对读书的怨恨。长大成人以后,终于有可能摆脱功利阅读的他们,要么干脆远离书籍,要么青睐快餐读物”。 作为一线的教师,作为一个高中生,对待文学名著阅读的态度,一言以蔽之是“悲喜交集”。喜的是可以多欣赏些文学名著,悲的是时间仓促,难获“分数”。一位曾经把《红楼梦》读过三遍的老师就有言,他完全没有把握能做好那些考题。所以一个不可回避的矛盾就摆在了面前,文学名著阅读到底要的是功利性阅读还是养心智阅读?二者孰轻孰重,如何平衡?这就不得不思考一个根本性的问题,文学名著阅读如何 定位?

  2.文学名著阅读如何定位?要达到什么目标?福建省语文科目选择的教材版本是人教版,5个必修,每个必修安排“名著导读”2部,5个必修共安排10部中外名著。编者在教科书上也提到,“希望能以此激发你们的阅读兴趣,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,提高思考能力与欣赏水平”。由此可见,人教版的编者将文学名著阅读定位于养心智的阅读,这就明确了文学名著阅读的非功利性。而《福建高考考试说明》,则要求学生识记主要故事情节。


   论文榜(www.zglwb.com),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、投稿辅导的网站。
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,寻求投稿辅导代理,快速投稿辅导,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:省级投稿辅导/国家级投稿辅导/核心期刊投稿辅导//职称投稿辅导。


栏目列表
联系方式
推荐内容
 
QQ在线咨询
投稿辅导热线:
189-6119-6312
微信号咨询:
18961196312